自1985年首届创办以来,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已成为上海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青少年足球赛事之一,这项赛事不仅陪伴了一代代上海青少年的成长,更成为中国校园足球发展的重要缩影,四十年间,从这里走出了众多职业球员、教练员以及热爱足球的各界人士,他们中的许多人至今仍难忘那个夏天,那片球场,那次射门。
本届赛事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体育局、新民晚报社联合主办,并首次引入智能赛事管理系统,通过数字平台实现报名、赛程发布、成绩更新与精彩集锦分享一体化,赛事设置初中男子组、高中男子组、女子邀请组三个组别,并新增“混合技能挑战赛”,旨在让更多不同特点的学生参与其中,比赛将从7月中旬持续至8月下旬,决赛预计于8月25日在上海体育场举行。
开幕仪式上,范志毅与成耀东的出现引来全场欢呼,两位中国足球的标志性人物,不仅为小球员们送上鼓励,还亲自下场指导,参与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明星-学生互动赛。
范志毅一身运动装,精神矍铄,他在致辞中感慨道:“看到这么多孩子热爱足球,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这项赛事办了40届,比我踢球的时间还长!它不仅仅是比赛,更是培养团队精神、磨练意志的平台,希望你们享受足球的快乐,无论未来是否走职业道路,这段经历都会让你们受益终身。”
现任中国U19青年队主教练的成耀东,从战术角度对赛事给予高度评价:“中学生足球是中国足球体系的根基,这里的比赛可能没有职业联赛那么高的技战术水平,但有着最纯粹的拼搏和热爱,我期待在本届比赛中发现更多有潜力的年轻人,他们中的佼佼者未来或许能进入国字号队伍。”
互动环节中,两位名宿与随机抽选的学生混合组队,进行了一场15分钟的表演赛,范志毅司职前锋宝刀未老,一脚抽射破门赢得满堂彩;而成耀东则在中场从容调度,不时向身旁的小队员讲解跑位要领,赛后,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高一学生李想激动地说:“成指导刚刚告诉我如何观察队友位置,这简直是无价的一课!”
本届晚报杯在赛制与体验上进行了多项创新,主办方联合多家科技企业,为所有场次配备高清直播设备,家长及球迷可通过专属平台实时观看比赛,赛事引入AI数据采集系统,对球员的跑动距离、传球成功率、射门次数等关键指标进行记录,并生成个人技术报告,助力青少年球员科学训练。
赛事深度融合公益理念,新民晚报社社长刘可欣在致辞中表示:“我们不仅关注竞技成绩,更希望传递足球的文化价值与社会责任。”据悉,每进一球,组委会将向上海市青少年足球发展基金会捐赠相应金额,用于支持偏远地区校园足球建设,赛事还邀请来自云南、新疆等对口支援地区的中学队伍参与交流,促进不同地域青少年之间的友谊。
新民晚报杯40年的成功举办,折射出上海校园足球发展的深厚积淀与创新探索,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时薇介绍,目前上海已有超过500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立了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一条龙”培养体系,而晚报杯作为暑期重要赛事,有效衔接了学期与假期的训练节奏,成为检验成果、展示风采的关键舞台。
赛事也得到了众多学校的积极响应,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表示:“足球运动对青少年品格塑造具有独特作用,我们的队员为备战晚报杯,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坚持训练,这种平衡能力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开幕当日,源深体育中心共进行了12场小组赛,球员们在场上尽情奔跑、默契配合,场下啦啦队的呐喊声此起彼伏,虽然天气炎热,但小将们毫无惧色,拼抢、突破、射门……每个动作都充满朝气与自信。
在浦东新区对阵徐汇区的焦点战中,双方战成2:2平,最终通过点球大战才决出胜负,浦东新区门将王宇轩扑出两记点球,成为球队英雄,他赛后坦言:“紧张是肯定的,但想到范志毅叔叔说的‘敢于承担责任’,我就充满了勇气。”
女子组比赛同样精彩,近年来,上海女子青少年足球发展迅速,本届专门设立女子邀请组,共有12支队伍参赛,来自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女足队长刘昕玥表示:“女孩踢球同样可以很帅很出色,这个舞台让我们被更多人看见,也激励我们不断突破自我。”
第40届新民晚报杯暑期中学生足球赛的启动,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的开始,更是一次关于青春、梦想与传承的盛大展示,它让我们看到,足球运动在青少年中依然拥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号召力,当范志毅、成耀东等前辈将接力棒传递给下一代,当无数孩子在绿茵场上尽情奔跑、欢笑、流泪,中国足球的未来便始终充满希望。
正如本届赛事的口号“每一滴汗水,都是未来的坐标”,这些中学生或许不会人人成为职业球员,但通过足球磨练出的团队协作、坚韧不拔、尊重规则的精神,将深刻影响他们的人生轨迹,而这项走过40年历程的赛事,也将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度过一个又一个充满激情与梦想的夏天。
绿茵场上的故事还在继续,青春正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