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资讯

为了亚冠中超开放外援?马德兴,烧钱对于中国足球毫无意义

2025-09-13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外援政策再次成为舆论焦点,有消息称,为应对亚冠联赛的竞争压力,中超可能进一步开放外援名额限制,引发业内广泛讨论,著名足球记者马德兴对此发表评论,直指“烧钱模式对于中国足球长远发展毫无意义”,这一观点迅速在足球圈内掀起波澜。

外援政策调整:亚冠竞争力与本土球员发展的两难

近年来,亚洲足球竞争格局发生显著变化,沙特联赛通过巨额投入吸引全球顶级球星,大幅提升联赛水平和亚洲俱乐部赛事竞争力;日本、韩国联赛则坚持青训与实用外援相结合的道路,同样在亚冠赛场表现稳定,相比之下,中超球队在亚冠的表现呈现下滑趋势,2023赛季无一队伍进入八强,创下近年最差战绩。

面对这一局面,部分俱乐部管理者呼吁进一步放开外援政策,目前中超实行的是“报5上4”外援政策(每场比赛最多注册5名外援,同时上场4名),支持放开者认为,增加外援名额可提升联赛观赏性和球队竞争力,帮助中超俱乐部在亚冠赛场重振雄风。

反对声音同样强烈,马德兴在最近发表的评论文章中指出:“单纯通过增加外援来追求短期成绩是本末倒置,过去十年的‘金元足球’已经证明,烧钱买外援对于中国足球长远发展毫无益处,反而挤压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

历史教训:金元足球的遗产与代价

2016年至2020年间,中超联赛曾经历外援军备竞赛的高峰期,奥斯卡、胡尔克、特谢拉等国际球星的加盟确实一度提升了联赛关注度和球队亚冠成绩,广州恒大更两度夺得亚冠冠军,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很快受到质疑。

巨额投入导致俱乐部运营成本急剧上升,许多球队陷入严重财务困境,当主要投资方出现经营困难时,俱乐部立即面临生存危机,江苏苏宁队在2020赛季夺冠后立即解散的戏剧性事件,成为这种模式不可持续的最明显例证。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本土球员发展,在外援占据中前场核心位置的情况下,国内年轻球员获得关键比赛锻炼的机会大幅减少,国家队人才断档问题在近年来日益凸显,国家队进攻乏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前国脚彭伟国表示:“我们那个时代,联赛外援名额有限,国内球员必须承担更多责任,现在很多关键位置完全依赖外援,导致国家队比赛时无人可用。”

亚洲经验:不同道路的选择

亚洲各国在外援政策上采取不同策略,结果也大相径庭。

日本J联赛一直实行较为严格的外援政策,每支球队最多注册5名外援,但同时上场最多只能有3名外援+1名亚洲外援+1名东南亚外援(特殊协定),这种政策保证了本土球员,特别是年轻球员有足够上场时间,日本国家队持续产出高质量人才,证明这种模式的成功。

韩国K联赛同样限制外援数量,每队最多注册4名外援(其中至少1人来自亚足联会员协会),韩国球队在亚冠赛场一直保持竞争力,同时本土球员不断成长,孙兴慜等球星更是成为世界级球员。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沙特联赛的最新做法,沙特公共投资基金旗下四大俱乐部几乎无限制引进世界级球星,短期内极大提升了联赛知名度,但这种模式的长期效果尚待观察,特别是对沙特本土球员发展的影响仍存疑问。

青训体系:被忽视的根基

马德兴在评论中强调:“中国足球真正的问题不在外援数量,而在青训质量,没有完善的青训体系,任何外援政策都只是表面文章。”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足球青训体系仍然面临严峻挑战,注册青少年球员数量与足球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数量级差距,基础设施不足、合格教练稀缺、体教分离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

为了亚冠中超开放外援?马德兴,烧钱对于中国足球毫无意义

近年来,虽然有关部门推出了一系列青训改革措施,包括建立职业俱乐部青训梯队强制标准、校园足球计划等,但效果尚未完全显现,专家指出,青训体系建设需要长期坚持,不可能通过短期增加外援来弥补。

浙江FC青训总监池谷友良(日本籍)表示:“中国有很多有潜力的年轻球员,但他们需要系统的训练和高质量的比赛,单纯增加外援可能会减少他们的机会。”

财务可持续性:联赛健康发展的基础

中国足协近年来推出俱乐部财务公平政策,试图控制球队支出,确保联赛财务健康,这些政策包括俱乐部年度总支出限额、球员薪资帽等。

中超联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联赛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财务健康的基础上,我们不能重蹈覆辙,再次陷入军备竞赛导致俱乐部大面积欠薪甚至解散的困境。”

为了亚冠中超开放外援?马德兴,烧钱对于中国足球毫无意义

财务限制政策虽然短期内可能影响球队引进大牌外援的能力,但从长远看,有利于俱乐部建立更加可持续的运营模式,一些中小俱乐部已经开始转变思路,注重青训和实用型外援的引进。

河南嵩山龙门俱乐部总经理表示:“我们现在更注重性价比,寻找那些能够真正帮助球队提升,同时愿意融入团队的外援,这种模式虽然不会带来轰动效应,但更加可持续。”

球迷视角:观赏性与认同感的平衡

球迷对外援政策调整的看法存在分歧,一些球迷希望看到更多高水平外援提升比赛精彩程度;另一些球迷则更关注本土球员成长和国家队表现。

北京国安球迷协会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看到精彩的比赛,但也希望看到更多北京孩子和国内球员能够站出来成为英雄,这两者需要平衡。”

电视转播数据研究表明,有本土球星参与的焦点比赛同样能够吸引大量观众,并非完全依赖大牌外援,这表明培养本土球星对于联赛市场开发同样重要。

未来的道路:系统思维与长期规划

足球专家建议,外援政策调整应该放在中国足球整体发展规划中考量,而不是作为孤立的解决方案。

体育战略研究专家董教授指出:“中国足球需要的是系统改革,包括青训体系、竞赛结构、教练培养、裁判发展等多个方面,外援政策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环节,不能指望通过单一政策改变整个生态。”

一些业内人士建议采取渐进式调整策略,比如先增加亚洲外援名额,或者针对不同年龄段球队采取不同外援政策,而不是简单全面放开。

中国足协相关人士表示:“任何政策调整都会充分考虑多方面影响,包括对国家队长远发展的影响,我们不会急于做出决定。”

中超外援政策争议背后,是中国足球发展道路的深层思考,短期内通过增加外援提升亚冠成绩的诱惑确实存在,但历史经验表明,简单烧钱模式不可持续,且可能对本土球员发展造成进一步损害。

中国足球需要的不是简单复制他人模式,而是找到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这需要耐心和定力,需要建立从青训到职业联赛的完整体系,需要俱乐部、足协、教育部门等多方合作。

马德兴的观点代表了许多足球从业者的共识:中国足球没有捷径可走,只有扎扎实实做好青训,建立可持续的联赛体系,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不仅在俱乐部层面,更在国家队层面。

中国足球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外援政策调整只是众多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之一,如何在提升联赛观赏性的同时保证本土球员成长,在追求短期成绩的同时不忘长远发展,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远见。

搜索